校练名理

亦称“精练名理”、“校练名实”。汉魏清谈思潮中名理学用语。东汉末年,从品题人物而产生辗转提携、相互吹捧的流弊,以致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名实不符的现象。因而应运有“检形定名,控名责实”的名家。汉魏名家与先秦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实有不同,其特点是喜论才性,品藻人物。其代表作是刘劭《人物志》。品鉴重名实,察人重考绩。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傅嘏、王粲,校练名理。”《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钟会]及壮,有才数技艺,而情学精练名理。”《后汉书·章帝纪上》:“[桓虞]稍迁南阳太守,表贤黜恶,校练名实,豪吏无所容其奸。”校练、精练犹考核,名理犹名实。都以辨名析理、循名责实为归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