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可读懂度或可理解度(可解度)。是判断读物难易程度的指标,也可以说是读物对于知识结构与知识层次相当或相近的某类读者能否建立真正阅读关系(实现阅读行为,形成主客体关系)的量的指标,或读物与读者之间的可密性程度。可懂度一般用某类读者可能读懂的课题数(由事先测定的常模表示)与完成全部读物内容的理解所客观规定的课题数(可由专家确定)之比来表示。
设可懂度为n,读者可能读懂的课题数为N,完成全部读物内容的理解所客观规定的课题数为M,用公式来表示,则是
η=N/M(M>0,0≤N≤M)
当N=0时,η=0,即读者完全读不懂该读物;当N=M时,η=1,即读者完全能读懂该读物;
当N≤M/2时,η≤1/2,即读者对该读物的内容多半读不懂;当N≥M/2时,η≥1/2,即读者对该读物的内容多半能读懂。可懂度的取值范围,其理论区间是:
0≤η≤1.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百分之百理解懂透读物并不容易(有时也无必要),对一般读物相应读者绝对读不懂的也不多见(让小学生去读原子理论专著的事绝不会有)。因此,可懂度取值范围的实践区间往往是:0≤η≤1.或0<η<1.弄清具体读物的可懂度,有时并不需要经过如此精确计算,而只是采用模糊判断法估量。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允许的。
具有一定可懂度,即η>0的读物,称为可懂读物;而η=0的读物,则称为不可懂读物。
η≥1/2的读物,称为潜在意义较大的读!物;η≤1/2的读物,则称为潜在意义较小的读物。所谓读物的潜在意义,实质上正是指读物对于读者可理解因素的多少,即可懂度的大小。读物的潜在意义不同于读物对于读者的实际意义。读物的实际意义指读物中可理解的部分对于读者的实际用处,即使用价值。而潜在意义作为可懂度的评价指标,体现的是读物与读者的关系价值。
可懂度与理解率(阅读理解率)不同。理解率是阅读过程结束后实际理解了的课题数与事先规定理解的课题数之比,是判断读者理解水平的指标,而可懂度则是根据理解水平(常模确定)判断读物难易程度的指标。
可懂度在阅读科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在阅读实践中对于帮助读者选择读物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