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

即新王改制。《荀子·正论》:“唯徙朝改制为难。”这是最早使用“改制”一词。西汉董仲舒师法荀卿,阐发《春秋》之义,首揭新王改制之说。认为历史上凡是改朝换代,必定有所变革,有些新的措施。这些变革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易器械,别衣服”(《礼记·大传》)。“正”指每年岁首的月份,称为“正月”。“朔”指历法年开始的时刻。如夏朝建寅,以农历一月为“正月”,以平旦寅时为“朔”,色尚黑。汤革夏命,建立商朝,就改为建丑,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以鸡鸣丑时为“朔”,色尚白。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革殷命,就变为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夜半子时为“朔”,色尚赤。董仲舒为了适应汉王朝的建立,推《春秋》之义,提出“新王必改制”(《春秋繁露·楚庄王》)的理论。但正朔、服色、徽号、器械、衣服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表示不因袭前代,与前朝的制度有所区别。而如封建的三纲五常、人伦道理,则并无改变,“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同上)。“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能改变。《公羊》家“改制”之说,后成为清末变法、改制的理论根据。近代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就是据董仲舒《公羊春秋》说加以论证、引申、发展,在近代思想史上,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