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董仲舒用语。指虽有差异但仍属同类的事物,能够互相感应。战国末《吕氏春秋》中即已提出“类固相召”的思想,认为事物因某些属性相同而可以各归其类。董仲舒认为:“百物去其所与异,而从其所与同。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而他商应之。”(《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但又认为“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矣”。在同类相动的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外在的动力即天的意志。把自然界“类同相召”的事例无限扩大,用来类推和比附社会现象:“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召也。”(同上)使本来具有逻辑合理性的类推思想变成为天人感应说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