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关于否定人为,强调顺物之自然的学说。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道”无为;人应依循“道”,故人也应无为。他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宣扬一任万物之自然。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把“无为”作为道德的实践原则和高尚境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老子·三十八章》)。庄子更由无为而逍遥,以游心于四海之外的神秘精神生活为最高境界。“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庄子·应帝王》)。做到去名去谋,无事无知而完全听任自然。老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无为而万物化”(《庄子·天地》),表现了消极的处世思想。汉初黄老之术与刑名法术之学结合,采用“无为”治术,即“与民休息”的政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淮南子》书中对老庄无为说作了修正:“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原道训》)认为遵循事物自然趋势(规律)而为,便是无为。“若吾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修务训》)。这种把不违背客观规律的作为称之无为,实际上是变相的有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