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善无不善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语见《孟子·告子上》。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看到“性”和“仁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情“当于理”,则善;“不当于理”,则恶。“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原性》)。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性日生则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之中。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万木草堂口说》)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