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用语。《说文》释“伦”为“辈”,引申为“同类之次”,又释为“道”。其义为同类事物按次序而各有其道。就人类言,即指人际关系之次及其道德要求。《论语·微子》已有“大伦”一词,以概括“长幼之节”、“君臣之义”。孟子首倡“人伦”,其内容较“大伦”有进一步扩展:“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寇,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主要伦理关系。并认为尧舜等圣人是人伦的楷模,“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荀子·儒效》也说:“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人伦尽矣。”《礼记·中庸》视之为“天下之达道也”,后儒又直称为“五伦”。同时又提出“伦理”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