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四德”。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春秋时自孔子始分别述之,孟子进而系统化、理论化为一有机序列。《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为道德理性,礼指礼仪文饰,两者皆服务于仁、义。“四德”皆来源于天赋的人性“四端”之心。后儒又加一“信”字,合为“五常”。西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并用以配合“三纲”。南宋朱熹将“五常”表述为“四德”。认为“信”即体现于四德,不必与仁、义、礼、智并举。“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朱子语类》卷六)而四德之中又以“仁”为统摄,提出“仁包四德”。并把“四德”升华为形而上的“天理”,“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朱子文集》卷五十九)又说:天理中“含具万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朱子文集》卷五十八)。对“四德”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总结,使之成为宇宙的本体、道德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