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用语。指精神品质不同的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各有爱好。《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论语集注》)仁者、智者各从自然对象上看到与自己道德品质的相通之处,故有“乐山”、“乐水”之好。触及自然美对社会生活的联系、对道德品质的象征作用。战国时荀子发展了“乐山乐水”的思想,提出“君子比德”说,肯定君子对自然美的观赏是出于“比德”动机。其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韩婴在《韩诗外传》、刘向在《说苑》中进一步对这一命题进行解释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