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称三代以前至治盛世时的君王,原专指尧舜禹,因其设礼义、定制度、大治天下而被孔、孟奉为圣人。后引申指“用之于礼义战胜”、“贵勇敢强有力”的“盛德之士”。孟子主张“法先王”,申明:“有人于此,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此“先王”即指先圣之王(圣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荀子·非十二子》),称:“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认为“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灿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王制》)。也以圣王为先王。然《礼记·礼运》提出:“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义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认为后世有持先圣治国之道,以修礼、陈义、讲学、本仁、播乐为要务,致上下结合、不使危乱,“达天下之大顺”者,亦可称圣王,故“圣王所以顺民之情者”,不局限于先王而言。《礼记》又提出:后世君子如有“用之于礼义战胜”致“民顺治而国安者”,亦可称圣王。认为“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者,即“贵其能以立义”、“贵其敢行礼义”也,“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