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哀而不伤”同为孔子关于艺术批评的美学准则之一。意即乐而不能失其正。吴公子季札曾赞周乐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孔子也称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为周南国风诗之首篇,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朱熹《论语集注》)哀、乐本性情之极致也;能哀能乐,不失其节是谓诗之教,孔子屡闻《关雎》,赞美其义,叹其声之美盛洋洋盈耳(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主张诗教当注重人之性情。“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刘宝楠引孔注)。体现孔子力倡儒家“中庸”的美学观,对后世文学艺术批评影响深广。参见“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