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两端 

春秋孔子提出的一种思维认识方法。《论语·子罕》:“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自认为自己并非一切都知,但当有人问难时,他只需对所问之事叩其两端,就可尽知。叩,击也、问也、发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叩者,反问之也。”“叩两端”即认真追问或分析所问之事的两个方面。在孔子思想中,其两端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互相排斥。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孝”的回答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认为,“孝”包括生与死两种情况,只要明确了“孝”在长辈生时与死后的不同要求,就算叩“孝”之两端而竭(尽)。而当鲁哀公问“何为则民服”时,孔子则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同上)即是明确了“举直错诸枉”(举正直之人,废邪枉之人)与“举枉错诸直”(举邪枉之人,废正直之人)是两种一正一反(相排斥)的办法,就可算是对“民服”一事叩其两端而竭(尽)。尽管孔子还没将“叩两端”明确作为一种逻辑的方法提出,但它实际上已是一种思维认识的方法,并包含了逻辑思维的启蒙因素,所以历来受到一些逻辑史家的关注。参见“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