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 

儒家伦理用语。指对自己的过错自觉羞耻。春秋末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论语·子路》)。认为士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应有羞耻之心,这样才能“不辱君命”,履行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后历代儒家都有所论述。如南宋朱熹说:“知耻是由内心以生,闻过是得之于外,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故耻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参见“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