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儒家提倡的伦理范畴。本意为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左传·昭公二年》:“忠、信,礼之器也。”以“信”为行礼的必备品德之一。孔子把“信”视为“仁”的主要德目,“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主张“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并引作为治民、用人、交友的重要原则。认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又说:“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孟子进而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规范。西汉董仲舒作总结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举贤良对策一》)确立了“信”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释“信”为诚实而不隐瞒其情,“著其情所以为信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并认为不限于“朋友之交”,主要是指臣德,“为人臣者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春秋繁露·离合根》)。南宋朱熹认为“信”与“仁、义、礼、智”四德的关系是:“信”涵盖四德,体现于四德。“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朱子语类》卷六)。又说:“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朱子语类》卷二十)实际上是指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诚实信念。中国古代其他学派对“信”也有所论述。《墨子·经上》:“信,言合于意也。”《管子·小问》:“泽命不渝,信也。”法家则强调“赏罚必信”,同时又主张“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以此否定“信”的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