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知”相联系。指行动、行为、实行等。《左传·昭公十年》已提出:“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强调“行”为认识的途径。《老子》认为“圣人不行而知”,知与行是相对立的。宋理学家程颐、朱熹均主张“知先行后”说,“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程颐《遗书》卷十五)。“行”只是作为启发内心先天良知的手段。明王守仁其所谓“行”指人主观意念的活动,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又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否定了“行”所具的实际活动的内容。王廷相强调亲身的“履事”、“实历”为认识的基础,提出:“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与薛君采》)明清之际王夫之批评陆王心学“以其所知为行”,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强调“行”为根本,“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说命中二》),以人们后天的实践为认识的基础。近代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行先知后”,使行具有了实践的意义。孔子又指躬行,为其四教之一。《论语·述而》:“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程颐的解释:“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