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一种知行观。语出《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认为知道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在付诸行动。其中含有反对知与行脱节的意思。又伪《古文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并认为“王忱不艰”,强调了“知”对于“行”的重要性。北宋程颐虽肯定“知之非艰,惟行之艰”命题,但提出“行难,知亦难”(《遗书》卷十八)的见解,强调了“知”的作用,得出了“知先行后”的结论。南宋朱熹又回到知易行难的传统见解上,认为“《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朱子语类》卷十三),强调道德践履的重要性。明清之际王夫之则认为“故‘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艰者先,先难也,非艰者后,后获也”(《尚书引义·说命中二》),得出“行先知后”的结论,与程朱的“知先行后”观点相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