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

道教对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神的关系的神学认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以道名教,其基本信仰是道教思想的继承和改造。它沿用道家哲学概念,在发展衍化中又吸取儒释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宗教神学特点。

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先秦道家到两汉时已经演化出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黄老道和方仙道,道教继承了它们的神秘主义部分。将“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道”作为其宇宙生成及其运行的理论基础,《太平经》称“道”是“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将作为“天地根”的“玄牝”作为长生不死的方术的理论基础,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称“生,道之别体也”,“道教人结精成神”,“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老子想尔注》和《太平经》都述及长生之方术。将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社会观的出发点,《太平经》宣传“太平”的社会理想,主张“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老子想尔注》将“道”神化,称其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哲学的发展重点仍在于阐述宇宙生成论和神仙观,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酿酝彝伦者也”(《明本》),并进而从神仙观角度释“道”为“玄”,“其唯玄道,可与为永”(《畅玄》),辩说神仙之存在以及成仙之可能。齐梁道士陶弘景认为得道成仙就要养神炼形,“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道教思想逐渐体系化,以道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和神仙观等渐趋完整。五代道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叙经大意解疏序引”中称“《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宜尊之焉”。以道贯串天人神的各方面,分列三十八条,有教人主“以无为理国”、“以修道于天下”、“以道理国”、“以无事法天”、“不以尊高轻天下”、“无事无欲”;教诸侯“政无苛暴”、“不尚淫奢”、“不习翫兵黩武”;教人“保道养气,以全其生”、“崇善去恶”、“积德为本”、“忘弃功名,不耽俗学”、“不贪世利”、“不务荣宠”、“体命善寿不亡”、“修身外身而无为”、“理心虚心而会道”,等等。南宋以后,道教思想以探究人的禀赋为重点。全真教派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主要经典,将三教融一定为立教制度,变肉身永存、白日飞升、不死不灭的“神仙”为“气神相结”、“打坐修行”者,并且称“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曲名曰天仙”(《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元代以后,全真南北宗修行入手之法虽异,但以“性命”为目标却相同。“精生魄,血生魂。精为性,血为命。人了达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而了达“性命”,就是精气神凝炼成金丹,返真还元,心离凡世,全真而仙。清代全真道士闵小艮进而阐述人身之本在心,“心有天赋之性在焉。中正,性之体;刚健,性之用,性即天心也”(《读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因而治心就要“刚健中正”。

道教哲学作为一种中国的神学哲学,其特点为:(1)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自身力量的信念并重,“大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但道可以因修而得,“道之在我之谓德”(《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人寿可以因方术而善终,灾难可以因祈禳而免除,地狱之苦可以因超度而解脱。(2)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此岸生活的追求并重。道教描述神仙之境:“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树花芳,四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桓真人升仙记》)但又将人间的名山大岳称为洞天福地,“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人可以修行正道升而为仙真。《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人之生命存亡,年寿长短,决定于自身。只要养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因此,道教创造了多种修道养生的方术,如炼丹术、服食、导引、吐纳、守一和房中术等,祈求保神固根,形神合道,长生久视。(3)出世思想和入世态度并重。道教以恬静无欲为宗旨,“其事在于少思寡欲,其业在于全身久寿”(《抱朴子内篇·释滞》),因而学道之人应内视反听,超然世外。但在世,就不能逃避社会,修仙应“以道济世,不因世废道”,认为“有道而无权,岂能于凶人败类而能安之怀之也哉”(清闵小艮《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道教哲学在其发展中曾吸收过儒、释的思想,但也对儒、释两家学说发生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把宋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改造成为解释宇宙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太极图》,吸收隋唐道教的虚静思想提出“主静”学说。明清期间,三教融一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主流,道教也保持着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