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哲学思想、理论的统称。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统一帝国统治思想的探索阶段。《吕氏春秋》既是先秦百家争鸣濒临终结时各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体现,又是探索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思想的发端。秦王朝奉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统治思想主要采纳了法家的主张。然而秦王朝的严刑峻法的统治,仅存十五年即被农民起义推翻。汉初统治者一方面沿袭秦制,另一方面接受秦覆亡的教训,全力探索封建统治的新思想。黄老之学、陆贾、贾谊、司马迁等都是这种探索的代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采儒、墨、名、法、阴阳思想,这是汉初以黄帝、老子命名的黄老之学区别于先秦道家的主要特色。西汉中期出现的《淮南子》,大体上也是如此。(2)汉朝统治思想的确立和巩固阶段。以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历时二百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被奉为汉代的官方哲学。其学说是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的结合,同时也兼容了刑名法术。一方面“屈民而伸君”,强调君权的尊严;另一方面又“屈君而伸天”,以天意来限制君权的膨胀。西汉末年以后,经学由于和王权的矛盾以及内部的分歧,产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经学三大支派,并展开长期的争论。汉章帝主持白虎观会议,“讲五经异同”,编出钦定的《白虎通义》,以求经学思想的统一。经学获得绝对权威,但也从此而僵化。与神学目的论以及谶纬迷信相对立,先后出现了扬雄、桓谭、王充等哲学家。尤其是王充所建立的天道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体系,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之根本,系统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鬼神迷信、圣贤崇拜、神仙方术以及世俗迷信,为该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成果。汉代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但道家思想也有发展。严遵所著《老子指归》发展老庄思想,探讨了宇宙本体的“无”、“有”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之一。(3)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潮阶段。东汉后期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各阶层都动荡不安。神学经学已不再能挽救当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为了消除社会弊端,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封建秩序,涌现了王符、崔寔、仲长统、荀悦等批判家。他们对神学经学的批判和结合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探讨了本末、名实、天道和人事关系、才性、纲常名教的最高依据等问题,为魏晋玄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秦汉时期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为:(1)宗教神学在思想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神学化导致了儒学独尊地位,儒学的独尊又进一步促进其神学化。封建统治者把儒学同政权、神权结合,助长了宗教迷信的泛滥。尤其是东汉统治者大力提倡图谶,使谶纬迷信益加泛滥成灾。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神学化过程。早期道教(包括太平道、五斗米道和魏伯阳的金丹道)在东汉形成与发展,虽还不能与神学化了的儒学相抗衡,但已形成声势,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2)宇宙论问题与形神关系问题成了哲学论争的中心。围绕着宇宙万物是神创造的还是物质演变的论争,相继出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与《淮南子》的机械论的“或使”说,后由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莫为”说作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围绕形体与精神孰主孰从问题,桓谭、王充等吸收了当时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与宗教迷信开展了斗争。(3)三次农民大起义以及汉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该时期哲学发展的面貌。秦末、西汉末与东汉桓灵时期三次农民起义,都在哲学上有所反映。汉代以《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氾胜之书》为代表的科学思想以及天文学中的盖天、浑天、宣夜三家天体结构的理论,都直接推动了汉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