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365—427),东晋伟大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沒落士族。始任江州祭酒,因不满官场污浊,遂辞官归去。后又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因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毅然归隐。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多篇。这些作品,揭示了诗人“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大伪斯兴”的士族社会的矛盾,抨击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抒写了诗人的满腔悲愤和“金刚怒目”式的抗争。故龚自珍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杂诗》其二)。鲁迅也曾指出:“陶潜正因为幷非‘浑身是“靜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七)。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读山海经·精卫銜微木》、《咏荆轲》、《逃酒》、《赠羊长史》、《拟古》、《饮酒》、《感士不遇赋》等。由于他长期隐居农村,躬耕田园,接近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故能眞心诚意地歌颂劳动,赞美淳朴的农村生活,并以此与污浊的仕途相对立。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等,而《桃花源诗并记》更是他长期农村生活的总结,那“秋熟嘛王税”的世外桃源,寄寓着诗人的理想,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农民的愿望。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乌托邦,并带有老子“小国寡民”的烙印。此外,他的作品还宣扬了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陶诗艺术成就很高。他总结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优良传统,高度发展了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善于以朴素自然而极为精炼的语言、看似平常而耐人寻味的形象,抒写自己深厚的感情,形成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他的辞赋散文也和他的诗歌一样,一扫西晋以来骈丽绮靡的文风,挥洒自如,不事藻绘,“沛然自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由于形式主义文学的泛滥,陶渊明在六朝影响不大,《文心雕龙》竟对他一字不提,《诗品》也仅将他列入“中品”。但唐以后,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直至晚清的黄遵宪,都十分推崇他,并程度不同地受到他的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以清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较详备。《宋书》、《晋书》、《南史》均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