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

中国哲学术语。指本体与万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传统解释,此四句系陈述从一至多的宇宙生成之次序。三国魏王弼《老子注》四十二章:“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即万物是由“一”所派生,“一”所以能统万物,因为“一”是无,是万物的精神性本体,把“一”看成是凌驾于多之上的绝对抽象物。认为只有以“一”统众,以“一”治多,才可以大治天下。唐法藏以“一全是多”、“多全是一”(《华严义海百门》)的命题,谓“一”与多可以等同,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此种认识方法,说明“一心”为“一”,由“一心”所派生的万物为“多”。南宋朱熹提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不仅视太极(“一”)为万物的本体,且认为太极(“一”)遍存于万物中,万物均为太极的体现。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则肯定一般(事物所具有的道理)寓于个别(具体事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