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

(133―192),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啮,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年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任河平长。又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熹平四年(175),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邕自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观瞻及摹写者,车乘每日千余辆,填塞巷陌。后因上书论朝政阙失,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又因宦官仇视,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专权,被迫任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卓被诛后,邕被捕死于獄中。著诗、赋、碑、诔、铭等凡一百雾四篇。其中《述行赋》写从陈留到洛阳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抨击了汉末的腐败政治和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以《饮马长城窟行》最知名,然《文选》题为“乐府古辞”,后人亦多同意此说,唯《玉台新咏》题蔡邕作。散文工整典雅,擅长碑记,多用骈偶句。书法精妙,尤工隶书,影响甚大。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蔡中郎集》,以清《海源阁丛书》本较精善。《后汉书》有传。